[WiFi] WiFi 網路的識別: BSS, ESS, SSID, ESSID, BSSID

在 WiFi 網路中,
一個基本的識別方式就是 SSID (Service Set Identifier),
也就是我們口語中的 "WiFi 網路名稱",
然而, 此網路事實上是一個服務集合 (Service Set) 的概念,
而一個服務群集, 也可以對應到一個基本的無線網路,
包含: 一個 WiFi AP 以及多個 WiFi 使用者,

對於剛剛這種簡單的網路架構, 又稱為 BSS (Basic Service Set),
若是多個 BSS 都使用同一個 SSID, 則稱為 ESS (Extend Service Set),
如下圖所示:

來自: https://ppt.cc/fXIvex

對於 ESS 來說, 有兩個假設,
第一, 底下的 BSS 必須是相鄰 (有交疊範圍)
第二, 這些 BSS 有網路連線, (有線或是無線都可以)
這兩個假設是為了完成 ESS 的主要功能, 也就是換手 (handoff),
當裝置在同一個 ESS 下不同 BSS 範圍中移動時, 可不必重新連線就可以繼續傳輸.
這樣的流程事實上是由原本服務的 AP (BSS 1),
把使用者的資料轉傳到換手目標的 AP (BSS 2),
資料流程為: DS -> BSS 1 -> BSS 2 -> Sation,
也因此, 兩個 AP 之間必須連線, 同時切換時間也不能太久 (相鄰條件),

那麼在上述例子中, 如何知道 BSS 1 和 BSS 2 的差別呢?
在 WiFi 網路中, 為了完成這件事情, 所以就有了 ESSID 和 BSSID,
ESSID 如上所述, 對應於 ESS 所使用的 SSID,
至於 BSSID (通常是 WiFi AP 的 MAC 位址) 來區分同個 SSID 下的網路.

反過來說, 同一個 WiFi AP 也可以擁有多個 SSID,
此功能稱為 VAP (Virtual AP), 此時, 一個 WiFi AP 會虛擬出多個 BSSID,
通常作法就是從原有的 MAC 位址往上加一,
作為多個不同的 BSSID.

這些 VAP 會對應到 WiFi AP 中的不同 VLAN 中,
因此, 我們可以給他們不同的網路設定, 例如: 流量, 安全性, 頻寬等,
這樣我們就可以虛擬出多個不同的網路, 並給予不同的用途和品質

留言

熱門文章

LTE筆記: RSRP, RSSI and RSRQ

LTE筆記: 波束成型 (beamforming) 和天線陣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