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定位技術: 藍牙 (iBeacon)

在幾年前, iBeacon大概是最流行的定位技術,
這個由Apple所提出的定位規範,
結合了低功率藍牙 (Bluetooth Low Energy, BLE) 作為定位參考點,
以廣播的方式, 讓相同有藍牙接收器的裝置 (如: 手機),
能夠得知自己的地理位置.

iBeacon的節點提供不同的功率設置, 以及廣播週期設計,
前者是用以調整iBeacon的訊號接收範圍,
大致分成三個等級: 10公尺, 數公尺, 數公分,
當使用者裝置接收到iBeacon節點的訊號時,
利用藍牙通訊中的識別碼 (UUID) 來分辨接收的iBeacon節點,
至於廣播周期則是用以決定多久發送一次iBeacon的廣播,
此週期可以調整從100ms (0.1秒) 到數秒,
按照不同的設定, 一顆水銀電池最多可以提供1~3個月的使用時間,




當手機收到iBeacon的UUID資訊後,
將根據UUID上網, 去專屬資料庫查所屬的iBeacon資訊 (如: 地理位置資訊),
並且根據RSSI的數值, 推測裝置和iBeacon節點的距離,
使用者最多能夠同時抓取到20個iBeacon節點的資訊,
但是, 按目前看到的資料, 應該不牽涉不同節點間的合作定位.



iBeacon的定位技術比起之前發展的定位演算法而言, 少有突破,
但是, 卻一度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實行的定位標準,
以下是一些原因:

  1. Apple的支援, 定位標準需要大廠的支援, 才能夠形成標準
  2. 便宜的硬體, iBeacon節點的要求低, 成本在10美金內
  3. 低功耗, 長達數月的服務期間, 布建時可忽略電源和網路因素
  4. 可行的商業模式, iBeacon除了提供定位資訊外, 也能提供廣告, 增加布建誘因
  5. 藍牙的普及性, 基本上, 手機上已有藍牙模組, 只需額外下載APP
對此, 當我們設計一個定位系統時,
也應考慮上述因素, 才有機會能夠提供一個能廣泛使用的定位服務

留言

熱門文章

LTE筆記: RSRP, RSSI and RSRQ

[WiFi] WiFi 網路的識別: BSS, ESS, SSID, ESSID, BSSID

LTE筆記: 5G NR Measurement 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