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9的文章

LTE筆記: 5G 的起始點

圖片
[改寫自 itcom 2019 陳儒雅博士的演講] 2020 年, 被描述為 5G 的元年, 隨著越來越多的裝置以及網路布建成形, 5G 網路的上線, 對於大眾來說, 似乎是近在眼前, 但對於學術界來說, 卻也是一個好時機來檢視電信研究的發展, 所謂的 5G 網路, 和我們之前討論/想像的 5G 網路有甚麼差別? 來自:  https://www.slideshare.net/DrDavidSoldani/soldani-the-pathto5gvtcspring2017final 根據 roadmap, 我們可以看到原本三位一體的 5G 網路: eMBB, URLLC, mMTC, 將專注在前兩項 (尤其是 eMBB, 也就是電信網路的部分), 主要仍是透過提高傳輸速度, 提供給使用者高速的上網體驗, 這部分也和我們目前看到的 5G 宣傳符合, 例如: 高傳輸率, eMBB ( 連結 ), 低延遲性 URLLC ( 連結 ) 至於 mMTC 則先交由 NB-IoT 來進行. 在技術項上, 則從三方面提出改進: 頻譜利用效率: Massive MIMO, channel coding, mini slot , lean carrier 其中, 前兩項是 phy 層直觀的改進, mini slot 對應於 low latency 的應用, lean carrier 修改了 MAC 層的機制,  取消 REF signal, 會產生比較有趣的改變 頻譜延伸: sub-6G, mmWave (28 GHz, 39 GHz) 針對 mmWave, 我們需要 beam sweeping , 增加頻寬從 20 MHz -> 100 MHz, 並加入省電的機制 ( bandwidth parts ) 以及針對變動的頻寬不同的調變技術 ( multiple numerologies ) 網路密集化: 小基地台與不同接取技術 (RAT) 的整合 4G / 5G 的共存, 小基地台的布建與基地台間的協作   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 New Waveform 和 NOMA 不含於這次的標準中, 原因就是, 雖然在理論上有改善, 但實務上卻沒有顯著性, 作為學術界的一員, 雖然沒有參...

[BLE 5.0] BLE MESH Network 簡介

圖片
在過往的 BLE 應用中, 其網路架構為點對點通訊, 換句話說,  藍牙連線的兩端, 為 master - client 的架構, 對於這樣的通訊連線, 兩個裝置在進行連線的開始, 會先藉由在特定頻帶上的廣播訊息 (advertising), 取得連線的需求, 先交換雙方跳頻序列 (hopping sequence), 為之後展頻通訊進行準備. 考慮到 BLE 的架構, 連線兩端分享共同的 hopping sequence, 在此通訊框架上, 難以擴展成廣播, 或是一對多通訊的模式, 在舊有的 BLE 星狀網路 (star network) 中, 雖然支援一對多的網路架構, 但對 master 節點來說負擔頗重, 對於多個 client 連線時, 也會導致資源分配下降, 在 2017 年, BLE 也提出了 Mesh 的架構, 其主要的想法在於: 透過廣播訊息和 relay 方法, 將傳輸資料從原始節點擴散出去, 如下圖所示: https://wiki.makerdiary.com/nrf52832-mdk/mesh/ 考慮到 BLE 的特性, 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節點必須分享相同的 hopping sequence, 同時, 節點 (Ndoe) 透過廣播 (ADV bearer) 將資訊傳出, 接著, 這些資訊再透過 Relay 節點 (Relay Node) 把資訊向外轉傳, 轉傳的數量, 則透過 TTL (time-to-life) 來限制轉傳的次數, 此流程稱為 message flooding. 此方法可以方便的建立一個 BLE 區域網路, 特別適用於智慧家庭等應用環境, 而無須特別針對裝置連線設定, 然而, 另一方面, 則會犧牲了傳送的 throughput, 對於大量的資訊流量而言, 也將因為相同的 hopping sequence, 而產生如 WiFi 般封包碰撞的問題, 而減損的展頻通訊抗干擾的能力, 比較適合 IoT 網路中, 小資訊的資訊 (如: 溫度, 狀態等) 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