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筆記: C-RAN (Cloud-RAN) ~4

上一篇文章中, 
提到了 3GPP 組織於 TR 38.801 中決定了 higher layer 的分層設定,
對於 lower layer 的分層設定則留待之後討論,
所衍伸的討論文件為: TR 38.816 Study on CU-DU lower layer split for NR

在 TR 38.816 中討論了以下四個不同的選擇:
Inter-PHY split: Option 7-1, Option 7-2, Option 7-3
MAC-PHY: Option 6,
其中, 不同的選項表示如下圖:

來自: TR 38.816 Study on CU-DU lower layer split for NR

在圖中, 我們可以看到 Option 7-1 的斷點在 FFT/IFFT 的部分,
FFT/IFFT 通常都是由專屬電路負責, 因此, 移入 CU 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Option 7-2 則把和使用者即時通到資訊相關的 pre-coding 部分也放在 DU,
這樣的架構可以減少 DU 向 CU 回傳的資訊量,
最後則是 Option 7-3 的架構, 只把 coding 的部分移入 CU.

在 TR 38.816 的討論中, 由於以下兩個原因, 最後並沒有做出選用的結論,
第一, 在系統實作上, 許多基地台有其特有的功能 (如: beamforming),
這部分的功能並不在 3GPP 的規範之中, 可實作於實體層的不同部分,
如果強硬規定其切分方式, 可能會影響各廠商的實作.
第二, 在原有的 Radio Access Network 規範中, 對於上行 (uplink) 接收部分,
並沒有詳細的功能切分(functionality)定義, 
同時, 對於未來不同的通訊需求 (IoT, ultra-low latency), 也可能改變實體層所需的功能,
這也造成了此處切分的困難,

不論如何, 雖然 TR 38.816 無法取得一致的同意, 
但是這份文件也指出了切分時的重要依據, 也就是 fronthual 所需的頻寬,
並討論了幾種不同切分下的應用情境, 作為廠商實作之參考. 


留言

熱門文章

LTE筆記: RSRP, RSSI and RSRQ

[WiFi] WiFi 網路的識別: BSS, ESS, SSID, ESSID, BSSID

LTE筆記: 波束成型 (beamforming) 和天線陣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