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 Probe Request and Response
在 WiFi 的系統中, 我們通常想到得知 SSID 的方式, 都是 WiFi AP 透過 Beacon 封包進行廣播. 然而, 由於 Beacon 的傳送間隔不確定, 且需在同頻上進行接收, 對使用者而言, 若需要快速知道附近所有的 WiFi AP 列表, 就可以用 Probe 的方式進行主動掃描. 對於 Probe Request 封包而言, 其包含的資訊和 Beacon 類似, 主要有以下資訊: [header] 目標的 BSSID (若為廣播探索則填入 FF:FF:FF:FF:FF:FF) 裝置目前使用的通道 支援的通訊速度, 對 HT PHY 的支援 來自: https://documentation.meraki.com/MR/Monitoring_and_Reporting/Location_Analytics 當 WiFi AP 收到 Probe Request 後, 會檢查其支持的速率, 若相符則會回覆 Probe Response, 其格式基本上和 Probe Request 一致, 只是在 SSID 欄位中會帶有 WiFi AP 對應的 SSID 的資訊. 來自: http://csie.nqu.edu.tw/smallko/sdn/mininet-wifi_lab1.htm 由上述內容可知, Probe Request/ Response 基本上是一種反向的 Beacon, 不但目標一致: 讓 WiFi Client 得知 WiFi AP 的資訊, 連傳送的封包格式都類似, 唯一差別的地方應是發送的時機, 不同於 Beacon 為等時發送 (通常是 1 秒 10 次), Probe Request 為使用者發起, 例如, 在手機上進行 Scan WiFi, 因此, 其傳送的間隔不定, 根據 Cisco Meraki 的統計, 對於手機裝置約為下表: 來自: https://documentation.meraki.com/MR/Monitoring_and_Reporting/Location_Analytics 針對未連線的使用者, 裝置會頻繁 (每分鐘 10-15 次) 的發送 Probe Request, 隨時準備更新要連線的目標, 進入休眠則保持約每分鐘探索一次的頻率, 節省電力. 但是對於已連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