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tfulness] 手機角色的演進

在這個網誌中, 我盡量減低個人色彩, 主要敘述 LTE 以及所看到的科技進展, 作為一個資訊的平台, 不過總有例外, 上一次是一系列去紐約的遊記, 而這次則是一本書的推廣: Factfulness
(有興趣的可以先來挑戰問題: http://forms.gapminder.org/s3/test-2018)

開始閱讀這本書,首先,感謝蓋茨先生的推薦[1],在書本與閱讀的世界中,天涯若比鄰,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朋友,跨越古今、身分地位與地理的隔閡,純粹的以知識與想法進行交流以及反思,這也是在這個充斥著懶人包與短影音的世界,我們仍要進行閱讀的原因,唯有透過在靜謐中沉思,才有機會窺見那真實智慧之光。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這本書是羅斯林先生總結其在全球公共衛生以及公共教育上的經驗,以13個問題作為出發[2],扭轉我們對於世界的偏差以及成見。此書的架構分成11個章節,除了第11章作為總結之外,其餘10個章節分別針對羅斯林先生定義的10種直覺偏誤,提供精采的經驗分析、洞見、並對比來自於數據所提供的真確世界模樣。這本書不該當作一本紙本讀物,而像是一把鑰匙打開數據世界的大門,羅斯林先生除了在此書中良好扮演了引路人之外,在其所成立的gapminder基金會網站 (https://www.gapminder.org/) 中,也透過數位技術圖形化呈現世界的真實數據。對於此書的讚譽以及書評的溢美之詞在網路上可以輕易搜尋得到,個人也無須錦上添花,更何況,對於書本或是知識而言,最好的讚譽就是閱讀,因此,在此羅斯林先生要求之下,我們便使用文本中所要求的方式來紀念 Hans Rosling分享基於數據的真確

身為一個通訊領域的研究者,就從自己身邊熟悉的數據說起吧!在開始討論之前,我們要先說明一下在羅斯林先生的分類中,去除開發中國家/已開發國家的標籤,將人類按照每日收入分成四個階距: 0-2 美元、2-8 美元、8-32 美元、32+ 美元,此四個級距的劃分,為羅斯林先生根據田野觀察的創見,認為人類的行為與其收入的階距有一致的關係,而非文化、 國籍等因素。基於其四個分類層級,gapminder網站以氣泡圖的方式,來表示各階距在不同指標上的差異。不幸的是,在資通訊方面資料這部分的資料並不是很多,相關的指標有以下四項: Internet users (網路的使用者)Cell phones (持有手機的數量)Personal computers (持有電腦的數量)Broadband subscribers (持有寬頻設備的數量)

我們就從手機的部分出發,以每百人持有手機的數量作為準則[3],切分不同時間的數據圖形化分布,嘗試理解在不同時期手機網路的發展。首先,我們來看一下 1999 年的手機普及狀態:




在gapminder網站中,數據以圖形化的方式呈現,在上圖的氣泡圖中,橫軸是不同收入水平,對應到4個收入的經濟樣態,縱軸是每百人持有的手機數量。圖中每一個氣泡代表一個國家,大小則是其對應的人口數,不同顏色則是不同空間分區:紅色為亞太地區、綠色是美洲、綠色是歐洲、藍色是非洲。在1999 年,也就是 3G 網路出現的前一年。此時,手機的角色仍是貴重的移動電話 (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大哥大或是黑金剛),基礎建設不普及之外,昂貴的費用也限制的應用的範圍,除了美日韓與西歐國家等第四級收入國家之外,其他地區的手機普及率低於 15%,然而就算在美國,普及率也只有 30.9%。




到了2007年,千禧年提出了 3G 行動通訊系統終於在全世界普及[4]。此時,手機的普及率對應人均收入約略呈指數上升,且上升的爬升點已從第三級收入國家退到掉到第二級收入國家。這在羅斯林先生的世界觀中是一個重要的資訊:當手機普及率在第二級收入國家中普及,就代表了在世界的價值觀中,手機的重要性更接近於生活必需品。在2007年的世界中,當家庭開始有一些積蓄準備購買手機,若是以交通工具為例,就像當年台灣經濟起飛之初,家戶購買腳踏車代步一樣必需。同時,在數個富裕國家中,每百人均手機數也突破了 100 這個數字,代表手機在富裕國家不再是"移動的電話",而開始帶有消費性的用途。人們開始根據不同用途,可能選用不同手機,看在今日人手多機的年代,2007年的這些數據,也提供了指向當今生活面貌的線索。



2019年,是目前 gapminder 完整資料的最後一年,也正好是1999年的20年後的世界。我們可以看到手機的全新角色:第二級收入國家中國民的生活必需品,同時,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地方,手機的普及率皆高於 40%,高於 1999 年的美國!這裡再次驗證了羅斯林先生的洞見,以及對於世界進步性的樂觀態度。世界的確一點一滴的進步,只是作為人類的學習世界新知的時間區段太短,導致我們受困於感官以及直覺偏差之中,無法看見世界的全貌。

手機的普及帶來甚麼意義呢?考慮到當今手機的基本運算以及聯網能力,手機 (尤其是智慧型手機) 事實上完成了當初 OLPC (One Laptop Per Child) 的夢想[5]。透過科技的發展,以及商業模型競爭(當然,聯發科的白牌手機解決方案是浪潮的重要推手),手機在今日彌平了當初 (2005) 難以克服的數位落差,雖然,OLPC計畫已經式微,小筆電的風潮也迅速消失,或許更重要的是,世界的演進持續發生,雖然可能是以意料之外的形式展現,但是只要我們拋開直覺的偏差,就能夠透過數據感受到真確的進步。

在以上文字中,著重於進步性的探討,希望透過分享羅斯林先生的數據、圖片與想法,可以看到在不同領域中,世界的演進是如何進行。必需承認的是,這樣短短的文字,事實上並無法概括本書所有面向,尤其是對於直覺偏誤在替罪羊的尋找與命定論的限縮上,完全無法傳達作者的憂心與同理。透過數據看到真確的世界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放下自己的成見,對於世界的真確持續擁有好奇與反思,並持續相信,這世界可以透過我們努力變得更加美好。

【引用文獻】

1.  https://www.gatesnotes.com/About-Bill-Gates/Summer-Books-2018

2.  http://forms.gapminder.org/s3/test-2018

3.  https://www.gapminder.org/tools/#$model$markers$bubble$encoding$y$data
$concept=cell_phones_per_100_people&space@=country&=time;;&scale$domain:null
&zoomed:null&type:null;;;;;;&chart-type=bubbles&url=v1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3G#Market_penetration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ne_Laptop_per_Child

留言

熱門文章

LTE筆記: RSRP, RSSI and RSRQ

[WiFi] WiFi 網路的識別: BSS, ESS, SSID, ESSID, BSSID

LTE筆記: 5G NR Measurement 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