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紀行 (1): 南洋的兩端

說到新加坡, 如果只能去一個地方, 
那我會選擇的是去南洋理工學院看看,
一方面, 是因為讓我之前搞出笑話的英文縮寫 (NTU,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另一方面, 南洋公學 (Nanyang University) 也是母校交大的舊名,
這樣的淵源, 也讓我特別想去這所學校看看.

學校的位置, 正好和我所住的樟宜機場旅館, 分屬新加坡兩端,
以捷運路線來說, 要花上 90 分鐘通勤,
校園很大, 甚至還正在蓋捷運, 但可能因為假日, 學生不多,
大學建築的編制, 就很有新加坡大學的共同特色:
學院中心, 結合停車與教學的巨型建築, 學院制的學生宿舍, 風雨走廊,
較為集中的功能設計, 適合透過校內公車進行點到點的移動.



(左上: 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 右上: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左下: 商學院; 右下: The Hive (Learning Hub South - LHS) )

事實上, 南洋理工大學, (爭議的) 承襲自 1958 年的南洋大學,
此南洋大學原為來自福建的華僑捐資成立,
希望成為新加坡地區, 以華語教學的大學, 傳承華僑的教育與文化.
而所謂南洋, 也就是面向南中國海, 離鄉背井的生活地方.
跨越遙遠的海洋, 不同時間點的兩間南洋大學 (Nanyang University) 遙遙相望.

(左: 南洋大學牌樓; 右:南洋大學設立紀念碑)

事實上, 南洋大學的成立也是多有苦難,
作為華僑的文化中心, 面臨殖民政府與原生族群的不信任,
也受到冷戰時期, 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的對立干擾,
最終, 在李光耀的主政下, 1980 年併入了新加坡國立大學, 
至此, 以華文辦學的大學消失, 也意味著華僑的主體性消失.

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來看, 英語化是一種必要之惡,
"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 不能是 "馬來人的馬來西亞",
當然, 更不能變成 "華人的馬來西亞", 
一種新語言, 作為新的國族象徵, 作為不同族群間的橋樑, 是必要的.
然而, 所有抉擇都有其代價, 
作為歷史的陰影, 南洋大學就消逝於新加坡歷史中.

南洋理工學院是在南洋大學舊址上建立的新學校,
國家出資, 英語教學, 在大量資源投入下, 已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不分軒輊,
新加坡政府象徵性地留下了牌樓與華裔館, 與雲南園,
從新加坡國立大學轉移了南洋大學的校史紀錄, 
但這是否是其精神延續, 仍未獲得南洋大學所有校友的承認, 
在當時 (南洋大學復名) 的討論中, 時任總理的吳作棟說:
"南洋理工大學的教育重點是科技,南洋大學代表了另一種大學"
或許, 就是一個註解.

不論如何, 時間與歷史仍然在繼續,
這些在光明背後的陰影, 卻也是一代人的痛苦經歷.

留言

熱門文章

LTE筆記: RSRP, RSSI and RSRQ

[WiFi] WiFi 網路的識別: BSS, ESS, SSID, ESSID, BSSID

LTE筆記: 5G NR Measurement 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