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紀行 (3): Musical~ 音樂劇, 跨界, 與寒風中的TKTS
在紐約, broadway 代表兩件事,
一方面是一條穿越曼哈頓市區的道路,
另外一方面, 就是音樂劇.
在台灣的我們, 由於當年韋伯所帶來的"貓"和"歌劇魅影"熱潮,
讓我們對於音樂劇這個詞並不陌生, 根據 wiki 上的簡短定義: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Musicals),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戲劇、雜耍、特技和綜藝結合的一種音樂表演。"
音樂劇是一種跨界結合的產物, 同時結合多種藝術表演風貌,
也因此, 不同音樂劇提供了全然不同的風貌.
在紐約行中, 我最想看的其實是 "RENT (吉屋出租)",
不過, 不幸的是, 並沒有上演,
取而代之的是, 我看了"歌劇魅影", "屋頂上的提琴手", "芝加哥", "In Transit",
這四部, 風格, 結合元素都不相同的音樂劇.
(A)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http://www.broadway.com/shows/the-phantom-of-the-opera/
在紐約, 看的第一部音樂劇是歌劇魅影,
劇情, 音樂, 甚至是吊燈掉落的橋段, 都由於這齣音樂劇的大名遠播,
而事前熟知.
以音樂劇而言, 歌劇魅影結合的就是芭蕾舞和歌劇,
舞台上的演員, 至少在我這個外行人眼中, 都有傑出的芭蕾舞演出基礎,
在演員編制上, 每個角色也清楚地扮演著,
丑角 (劇院經理, 男女高音), 主角群 (魅影, 克莉絲汀, 勞爾),
以及用以串接劇情的配角 (梅格, 吉瑞夫人)
個人也有自己的主題音樂, 算是傳統熟知的音樂劇演出.
拜科技所賜, 魅影的 "I am here" 的呼聲真的是環劇院出現,
相較於全本的小說, 音樂劇的劇情取捨上相當有巧思,
如果作為音樂劇新手, 只看一齣音樂劇的話,
十分推薦歌劇魅影作為入門之作.
(B) Fiddler on the roof
http://www.broadway.com/shows/fiddler-roof-broadway/
屋頂上的提琴手, 是第五度在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了,
第一次上演是在遠久的1964年, 之後也曾改拍成電影,
劇情描述的是在帝制俄國下, 猶太人的永無止境的流浪, 傳統與變遷,
最出名的音樂, 應當是那以小調撰寫結婚曲 "sun rise, sun set",
整齣戲劇也是在相同的基調上進行: 樂觀以對的永恆悲劇,
頗有電影 "美麗人生" 的哀傷詼諧.
和歌劇魅影中充滿歌劇元素, 像是人聲對位與詠嘆調, 不同,
Fiddler, 是一部主角 (Tevye) 演出十分吃重的音樂劇,
整齣戲劇, 圍繞在其傳統信仰 (和其父親權威) 的崩解以及對女兒的愛中進行,
在這次版本中, 舞蹈佔有重要的, 不論是俄羅斯或是猶太舞,
都有華麗的演出, 也帶出了劇情中的節慶氣氛.
順帶一提, 紐約市的猶太人不少,
在大街小巷中, 可以看到許多猶太人商店,
也有許多穿著正式, 帶小原帽的猶太人佇立街頭,
而此齣音樂劇的觀眾, 也以猶太人和白種人居多,
黑種人, 根據目測, 應該不到十個人, 而亞裔, 也只看到我一個觀眾,
或許, 不同音樂劇都有不同面向的人群,
撇開背後的宗教不論, Fiddler 仍是非常值得一看,
尤其是 Tevye 的演出, 有足夠的厚度描繪心理的衝突與人格特質,
足以支撐整齣音樂劇的演出.
(C) Chicago
http://www.broadway.com/shows/chicago/
原本 Chicago 並不在口袋名單中, 是在妹妹的強力推薦下才去, 不過, 非常值得,
Chicago充滿美國黑暗喜劇的風格, 結合了爵士與舞蹈,
令人想起費茲傑羅筆下那一個瘋狂而紙醉金迷的爵士年代,
比起"歌劇魅影"的愛情故事, 或是, "屋頂上的提琴手" 中宗教的衝突和漂泊,
芝加哥的光怪陸離反而更加接近真實.
同樣的, 雖然 Chicago 也是一齣音樂劇, 卻展現出不同的面貌,
比起歌劇魅影的固定角色形塑, 或是屋頂上的提琴手由單一角色獨挑大樑,
Chicago 用了更多空間去形塑每一個人的故事,
主要角色都有精彩的出場或是獨白來描述個性,
像是 "Mr. Cellophane" 顯然就贏得多數觀眾的同情,
一方面是一條穿越曼哈頓市區的道路,
另外一方面, 就是音樂劇.
(夜晚的TKTS, 就在時代廣場觀景台下)
讓我們對於音樂劇這個詞並不陌生, 根據 wiki 上的簡短定義: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Musicals),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戲劇、雜耍、特技和綜藝結合的一種音樂表演。"
音樂劇是一種跨界結合的產物, 同時結合多種藝術表演風貌,
也因此, 不同音樂劇提供了全然不同的風貌.
在紐約行中, 我最想看的其實是 "RENT (吉屋出租)",
不過, 不幸的是, 並沒有上演,
取而代之的是, 我看了"歌劇魅影", "屋頂上的提琴手", "芝加哥", "In Transit",
這四部, 風格, 結合元素都不相同的音樂劇.
(歌劇魅影的舞台, 白色布幕下就是那一盞吊燈)
(A)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http://www.broadway.com/shows/the-phantom-of-the-opera/
在紐約, 看的第一部音樂劇是歌劇魅影,
劇情, 音樂, 甚至是吊燈掉落的橋段, 都由於這齣音樂劇的大名遠播,
而事前熟知.
以音樂劇而言, 歌劇魅影結合的就是芭蕾舞和歌劇,
舞台上的演員, 至少在我這個外行人眼中, 都有傑出的芭蕾舞演出基礎,
在演員編制上, 每個角色也清楚地扮演著,
丑角 (劇院經理, 男女高音), 主角群 (魅影, 克莉絲汀, 勞爾),
以及用以串接劇情的配角 (梅格, 吉瑞夫人)
個人也有自己的主題音樂, 算是傳統熟知的音樂劇演出.
拜科技所賜, 魅影的 "I am here" 的呼聲真的是環劇院出現,
相較於全本的小說, 音樂劇的劇情取捨上相當有巧思,
如果作為音樂劇新手, 只看一齣音樂劇的話,
十分推薦歌劇魅影作為入門之作.
(Fiddler的舞台, 一個俄羅斯的小鎮, 可以跟前面的工作人員買零食, 不過, 很貴)
(B) Fiddler on the roof
http://www.broadway.com/shows/fiddler-roof-broadway/
屋頂上的提琴手, 是第五度在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了,
第一次上演是在遠久的1964年, 之後也曾改拍成電影,
劇情描述的是在帝制俄國下, 猶太人的永無止境的流浪, 傳統與變遷,
最出名的音樂, 應當是那以小調撰寫結婚曲 "sun rise, sun set",
整齣戲劇也是在相同的基調上進行: 樂觀以對的永恆悲劇,
頗有電影 "美麗人生" 的哀傷詼諧.
和歌劇魅影中充滿歌劇元素, 像是人聲對位與詠嘆調, 不同,
Fiddler, 是一部主角 (Tevye) 演出十分吃重的音樂劇,
整齣戲劇, 圍繞在其傳統信仰 (和其父親權威) 的崩解以及對女兒的愛中進行,
在這次版本中, 舞蹈佔有重要的, 不論是俄羅斯或是猶太舞,
都有華麗的演出, 也帶出了劇情中的節慶氣氛.
順帶一提, 紐約市的猶太人不少,
在大街小巷中, 可以看到許多猶太人商店,
也有許多穿著正式, 帶小原帽的猶太人佇立街頭,
而此齣音樂劇的觀眾, 也以猶太人和白種人居多,
黑種人, 根據目測, 應該不到十個人, 而亞裔, 也只看到我一個觀眾,
或許, 不同音樂劇都有不同面向的人群,
撇開背後的宗教不論, Fiddler 仍是非常值得一看,
尤其是 Tevye 的演出, 有足夠的厚度描繪心理的衝突與人格特質,
足以支撐整齣音樂劇的演出.
(Chicago 20周年! 在DC時, 就不斷出現的廣告, 圖片來自網路)
(C) Chicago
http://www.broadway.com/shows/chicago/
原本 Chicago 並不在口袋名單中, 是在妹妹的強力推薦下才去, 不過, 非常值得,
Chicago充滿美國黑暗喜劇的風格, 結合了爵士與舞蹈,
令人想起費茲傑羅筆下那一個瘋狂而紙醉金迷的爵士年代,
比起"歌劇魅影"的愛情故事, 或是, "屋頂上的提琴手" 中宗教的衝突和漂泊,
芝加哥的光怪陸離反而更加接近真實.
同樣的, 雖然 Chicago 也是一齣音樂劇, 卻展現出不同的面貌,
比起歌劇魅影的固定角色形塑, 或是屋頂上的提琴手由單一角色獨挑大樑,
Chicago 用了更多空間去形塑每一個人的故事,
主要角色都有精彩的出場或是獨白來描述個性,
像是 "Mr. Cellophane" 顯然就贏得多數觀眾的同情,
也為 Amos 迎來整句最多的掌聲,
不同的音樂劇, 帶來不同的風格,
Chicago 雖然不是熟知的韋伯音樂劇, 卻讓人感受一個時代,
值得一題的是, 在中場與結束時兩場大樂隊爵士表演,
非常精彩, 千萬不要提前離座,
(D) In Transit!
http://www.broadway.com/shows/transit/
In Transit 是最後一齣音樂劇, 也是紐約行的終點,
事實上, 在選擇時, 就特別鎖定一齣非東尼獎得主的新音樂劇來聽,
最後, 因為 A capella 的號召, 選擇了這一齣音樂劇,
想看看一齣"非經典"的音樂劇, 應該是怎麼模樣,
In Transit 在2010年於外百老匯 (Off-Broadway) 上映, 2016年才剛剛登上百老匯舞台,
在劇情上, In Transit 以紐約地鐵為中心, 描述紐約客的煩惱與故事,
主線故事是一段簡單清新的愛情故事, 笑點基本上都和地鐵有關,
身為一個搭了一周紐約地鐵的旅客, 頗多劇情算是感同身受,
雖說主打是 A capella, 但是其實也加入了許多流行文化的口技,
舞蹈不多, 音樂編曲都很不錯, 可以看出音樂劇的新嘗試與新的跨界結合,
如果之後出了 CD, 我應該會買來作為收藏,
值得一題的是, 演出地點為 Circle In The Square Theatre,
這裡同時也是百老匯的戲劇學校,
你也可由這齣戲劇看到百老匯音樂劇的活力, 以及背後投入的精力,
包括了: 戲劇學校, 藝術節, 外百老匯, 最後到達百老匯,
每一齣戲劇都是高度競爭下的產物, 也才形成了百老匯高品質與多變的戲劇表演.
沒有任何人在看了四齣百老匯戲劇之後, 就自以為專家,
所以, 我想分享一下, 我在 TKTS 的排隊經歷以及紐約客的排隊閒聊,
https://www.tdf.org/nyc/7/TKTS-ticket-booths
首先, 關於TKTS, 每日都有提供半價票, 根據經驗, 半價票的戲劇變化極少,
所以可以參考之前有提供的劇目以及時刻表來安排行程,
比起開賣時間, 提早約半小時去排隊, 大約一個小時後可以買到票,
就算有多個人, 也建議一起去排, 並分開買單人座位, 這樣可以有較前排的位置,
(工作人員會幫你選最好的位置, 這四齣我的位置都在前四排)
TKTS 穿紅色夾克的工作人員會在開賣前10分鐘提醒 TKTS 只賣當天的票,
他們的演說, 極有熱情, 也很熱心為大家解惑, 有問題可以向他們詢問,
甚至可以請他們推薦音樂劇目, (不過, 都是好評啦!)
事實上, TKTS 有一些售票亭提供隔日票券, 但是折扣較低,
若是去自由女神像, 或是布魯克林區, 可以考慮購買.
至於紐約客是怎麼看音樂劇呢?
我們可以從入場提供的 playbill 中看出端倪,
在 playbill 中, 沒有曲目, 沒有劇情, 只有滿滿的演員介紹,
遇到換角, 還會插入一張小紙片說明,
事實上, 我在排隊時, 紐約客們的對話也是圍繞著演員, 而非劇情,
不過, 對於我這種外來者而言, 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以, 就是欣賞這一齣齣美好的演出吧!
不同的音樂劇, 帶來不同的風格,
Chicago 雖然不是熟知的韋伯音樂劇, 卻讓人感受一個時代,
值得一題的是, 在中場與結束時兩場大樂隊爵士表演,
非常精彩, 千萬不要提前離座,
(比起前述音樂劇, In Transit 的設計更接近舞台劇)
(D) In Transit!
http://www.broadway.com/shows/transit/
In Transit 是最後一齣音樂劇, 也是紐約行的終點,
事實上, 在選擇時, 就特別鎖定一齣非東尼獎得主的新音樂劇來聽,
最後, 因為 A capella 的號召, 選擇了這一齣音樂劇,
想看看一齣"非經典"的音樂劇, 應該是怎麼模樣,
In Transit 在2010年於外百老匯 (Off-Broadway) 上映, 2016年才剛剛登上百老匯舞台,
在劇情上, In Transit 以紐約地鐵為中心, 描述紐約客的煩惱與故事,
主線故事是一段簡單清新的愛情故事, 笑點基本上都和地鐵有關,
身為一個搭了一周紐約地鐵的旅客, 頗多劇情算是感同身受,
雖說主打是 A capella, 但是其實也加入了許多流行文化的口技,
舞蹈不多, 音樂編曲都很不錯, 可以看出音樂劇的新嘗試與新的跨界結合,
如果之後出了 CD, 我應該會買來作為收藏,
值得一題的是, 演出地點為 Circle In The Square Theatre,
這裡同時也是百老匯的戲劇學校,
你也可由這齣戲劇看到百老匯音樂劇的活力, 以及背後投入的精力,
包括了: 戲劇學校, 藝術節, 外百老匯, 最後到達百老匯,
每一齣戲劇都是高度競爭下的產物, 也才形成了百老匯高品質與多變的戲劇表演.
(TKTS的票根, 以及入場提供的playbill)
(E) 其他沒有任何人在看了四齣百老匯戲劇之後, 就自以為專家,
所以, 我想分享一下, 我在 TKTS 的排隊經歷以及紐約客的排隊閒聊,
https://www.tdf.org/nyc/7/TKTS-ticket-booths
首先, 關於TKTS, 每日都有提供半價票, 根據經驗, 半價票的戲劇變化極少,
所以可以參考之前有提供的劇目以及時刻表來安排行程,
比起開賣時間, 提早約半小時去排隊, 大約一個小時後可以買到票,
就算有多個人, 也建議一起去排, 並分開買單人座位, 這樣可以有較前排的位置,
(工作人員會幫你選最好的位置, 這四齣我的位置都在前四排)
TKTS 穿紅色夾克的工作人員會在開賣前10分鐘提醒 TKTS 只賣當天的票,
他們的演說, 極有熱情, 也很熱心為大家解惑, 有問題可以向他們詢問,
甚至可以請他們推薦音樂劇目, (不過, 都是好評啦!)
事實上, TKTS 有一些售票亭提供隔日票券, 但是折扣較低,
若是去自由女神像, 或是布魯克林區, 可以考慮購買.
至於紐約客是怎麼看音樂劇呢?
我們可以從入場提供的 playbill 中看出端倪,
在 playbill 中, 沒有曲目, 沒有劇情, 只有滿滿的演員介紹,
遇到換角, 還會插入一張小紙片說明,
事實上, 我在排隊時, 紐約客們的對話也是圍繞著演員, 而非劇情,
不過, 對於我這種外來者而言, 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以, 就是欣賞這一齣齣美好的演出吧!
留言
張貼留言